每個行業都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性,像制造業,在人口遷徙、氣候變化等大環境影響下,它的發展也出現了新的挑戰,像人們需求日益多樣化、人工和材料成本上升、產品的使用周期變短,全球化的競爭日益激烈等。特別是在工業機器人領域,制造業在困難面前,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準備,明白顧客的訴求,根據客戶的訴求做針對性的,有彈性的制造,只有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品質量,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。
中國大陸制造業同時又面臨內外夾擊的挑戰:對內勞動成本增加、工人要求提高、工作環境需要改善等,對外發達國家先進的制造技術和新興的勞動市場如,越南、印度等。
面對制造業的新挑戰,各個國家和區域都采取了一些措施:
美國,2011年推出“AMP計劃”,藉此重新取得領先地位。
德國,2012年推動“工業4.0計劃”,藉此維持競爭優勢。
日本,2013年提出“日本產業重振計劃”,透過設備和研發促投重振制造業。
韓國,2014年提出“制造界創新3.0策略”,協助中小企業建立智慧化與優化稱產程序。
中國大陸,2015年宣布“中國制造2025”,力曾從制造大國邁入制造強國。
臺灣,2015年提出“生產力4.0”重點產業;電子信息、機械設備、金屬運具、紡織、食品
我們可以感覺到,各區域提出之對策共同點:
1.導入智能自動化技術,優化生產流程,達到節省能源與成本,提高產品質量。
2.強調機器人應用技術。